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6-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设“新工科”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天津大学 钟登华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仅为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新工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工程人才,关系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2016年6月,在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部提出建设发展“新工科”,可以看作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2.0版。近一年来,教育部领导同志多次组织高校深入研讨,相继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

    “新工科”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教育,其育人的本质没有变,但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新工科”建设必须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设一批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加快改造传统学科专业;重塑人才培养质量观,制定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标准体系。“新工科”建设必须创新教育方式与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延展实践育人平台,改变工程实践环境和工程实践模式,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探索同我国历史、国情、文化更加适应,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更加紧密的工程教育体制机制。

    我们既要根植于我国工程教育的历史积淀和传统优势,又要更新理念加快改革创新,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增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自信,汇聚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培养造就一流的工程人才!

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 高晓虹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培养拔尖人才,推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重加强媒介伦理法规类课程建设。我们组织了“媒介伦理与法规”专题培训班。来自全国83所高校的12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大高校的资深专家为学员授课。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其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2014年4—12月,受中宣部、教育部委托,组织实施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教材的编写工作。该教材精心选取了近60个新闻报道案例进行剖析解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观点以及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现实要求。

    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鼓励人才培养单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社会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加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道德。如开展国情教育讲座、“三项学习教育校园巡讲”、“好记者讲好故事”进校园等活动。

    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抓住部校共建契机,深化学科建设。过去四年间,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为例,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派出老师前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挂职锻炼。每学年聘请10位媒体从业人员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或开设讲座。推进“部校共建”是近年来我们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全国已有31家党委宣传部和6家中央媒体联合41所高校开展了共建工作。

为国家培育更多卓越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 周傲英

    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把培育忠诚可靠的卓越中学教师作为重要使命。学校以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卓越教师为使命,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生队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带头走进课堂第一线,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引导师范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加强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组建孟宪承书院,聘请51位名教授担任“人生导师”,帮助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厚基础,强能力,开展“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校建设了面向师范生的通识精品教育课程,把爱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理性融入课程教学中。增设了师范生文理基础平台课程,改造了公共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先后分七批建设了139门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其中13门入选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组织开展“卓越教师海外研修计划”,至今已选派8批242名优秀免费师范生赴海外访学研修。

    贴近教学一线,互惠多赢,打造优质师范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在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15个省份建设了165个师范生实习基地,组团实习,为学生毕业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少数民族学生回乡任教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学校每年为基地学校组织“卓越中学教师”培训班、“东西部名校长高峰论坛”,实现了互惠多赢。学生也多次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佳绩。

    目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本科阶段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硕士阶段提升教育理论和教师教学技能。为此,学校专门组建了教师教育学院,并在书院组建专业教授、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等参与的工作团队,创新思政工作模式,更加凸显书院在养成育人方面的特色优势,让每位师大学生都在改革实践中受益。

做德才兼备的青年法科生

中国人民大学 曾恒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就读。学院始终将人文教育和法律伦理教育作为卓越本科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史彤彪教授开设的“法律职业伦理”是我们的必修课。我至今还记得,在第一节课上,史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慎独。”他说:“法律人要用一生去践行‘慎独’二字,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刻,都要恪守道德,坚持正义。”除了开设职业伦理类课程外,人大法学院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助残扶弱、法律援助、临终关怀等,借此培养同学们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情怀。

    想学好法学,要做到“博”。法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对某个具体法律问题的研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扩展为对所有相关知识的思考。法学研究者倘若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够“博”,就无法全面而深刻地思考法学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观点。除了“博”以外,“专”也是必要的。法学包含几十门二级学科,研究领域众多。我们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贡献。

    “博”与“专”应是每一个青年法科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到“博”,人大法学院根据卓越本科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新生研讨课”、“方法论”系列课、“案例分析”系列课,同时扩大选修课范围,开讲包括法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系列通识课。丰富的课程设置为同学们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到“专”,人大法学院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给每位本科生配备新生导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职业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法学教育发展指明的方向,也体现着总书记对青年法科生的殷切期盼。我们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不懈奋斗钻研,为共和国的法治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用实践探索创业之路

北京大学 薛鼎

    ofo小黄车是我和几位同学大学期间的创业项目。回顾ofo的创立和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创业艰难百战多”,只有经历风雨才得见彩虹。

    ofo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康骑行的新风潮。交通部科学研究院《2017年主要城市骑行报告》显示,ofo小黄车对我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智能绿色城市建设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我们的价值,不是收入最大化或者名誉最大化,而是让自身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

    ofo在实现运营数据突破、引领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自始至终坚持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和投入。近期ofo在公益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4月13日,ofo小黄车与中信银行共同出资成立“温暖每个角落”公益基金,用于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读书;4月25日,ofo小黄车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长达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一公里计划”,推广低碳环保的单车出行方式。

    总书记强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创业路上荆棘密布,尤其是高速发展的ofo,更是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培养。ofo创始团队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各行业知识,惜时如金,辩证思考,找到了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节点,打通了智能硬件、供应链、物流、运营等诸多环节,保证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我们认为员工成长速度在于实践度,员工稳定在于和公司文化价值匹配度。因此,ofo聚集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梦想、愿意为改善短途出行做出努力的“德才兼备”人才,已为10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实践平台。